■崔海波
《女佣的故事》是美国作家斯蒂芬妮的个人传记,曾被《纽约时报》评为2019年百本值得关注图书,《华盛顿邮报》2019年50部杰出非虚构作品,《福布斯》年度最受期待图书,还被美国前总统奥巴马选为2019年的个人夏季书单。
阅读《女佣的故事》前半部分,我感觉斯蒂芬妮像是一个“脑子少根筋的”人。她27岁那年遇到了第一个男友杰米,仅仅知道对方爱好音乐,会做好吃的甜点,就主动把自己的电话号码抄给对方,第二天两人就同居了。杰米没有房子,他们的住所是路边的一辆拖车,尽管如此,斯蒂芬妮也认了。4个月后,她怀上了孩子,一厢情愿地认为“我得给杰米一个当爸爸的机会。”但杰米根本不想对斯蒂芬妮和未来的孩子负责,他要她去堕胎,“我可不想你跟在我屁股后面讨那该死的抚养费。” 尽管如此,斯蒂芬妮还是想把孩子生下来,她固执地认为“或许杰米能想通”。就这样她成了一个单亲妈妈。
《女佣的故事》副标题是“我只想让我女儿有个家”,书的开头第一句很是吸引人的眼球:我的女儿是在一家收容所里学会走路的。女子本弱,为母则刚。斯蒂芬妮不后悔生下女儿,在没有丈夫、没有住所、没有工作的情况下开始赤手空拳地奋斗,但是,一个弱女子想给孩子一个有花园、有粉色床垫的温馨的家谈何容易。她的父母境况也不好,未成年时就同居生儿育女,后来离婚,各自组建家庭,经济不富裕,没有能力帮助身处困境的斯蒂芬妮。有一次,斯蒂芬妮带着孩子到父亲家里住了几天,继母就闹离家出走;斯蒂芬妮与母亲、继父一起进餐,她付不起餐费,母亲买了单,继父就不乐意了。这样的父母注定帮不上她什么忙。
斯蒂芬妮不得不住收容所,租最廉价的房子,想方设法争取政府的各种救助,她一边带孩子一边打工,由于没有技能,只能做最粗笨的活计,比如做女佣。她的第二任男友仅仅是把她当作一个苦力来看待,要她在农场里干粗活换取住宿与食物,一旦斯蒂芬妮外出打工赚钱,他就下逐客令:“你可以搬走了。”
生活没有着落,感情无处寄托,斯蒂芬妮挣扎在社会的最底层,但她没有自暴自弃,更没有绝望。人生虽苦,但每个人都有仰望天空追逐梦想的权利。破碎的原生家庭无法给予她太多的帮助,平庸的学历注定她在就业竞争中处于劣势,她只能用自己的双手去清洁别人家的马桶,日常生活被污垢和屎渍所包围,每天六到八小时整理、吸尘、擦洗,导致她背痛、膝盖与脚踝损伤等,她每天不得不服用大量的止痛药。工作辛苦,收入微薄,但心中的梦想不曾破灭。
斯蒂芬妮没有怨天尤人,她清醒地认识到在这个世界上唯一靠得住的是自己。每天晚上,斯蒂芬妮给女儿米娅读半小时的故事,以弥补孩子未能接受优质的学前教育的缺陷,待孩子入睡后,她埋首读书、写论文、应付考试 ,期盼着拿到学位,为女儿提供稳定的生活。斯蒂芬妮从小有一个作家梦,曾经想进入蒙大拿大学学习创意写作,她是一个勤奋努力且善于表达的人,在巨大的生存压力下,她会抽出十几分钟时间记录自己的生活故事,并在网上开了一个博客“与米娅共度的平静生活”。“这个博客是我记录生活之美的窗口,也是我焦虑沮丧的宣泄口。”从某种意义上来说,写作也是她自我救赎的一种方式。“做一个卑微的女佣只是我短暂的生活,有时我含着眼泪入睡,唯一的慰藉便是我知道自己绝不会止步于此。”她在博客中为自己鼓劲。
当一个人渴求什么东西时,整个宇宙的能量与气场都会联合起来帮助她完成愿望。几年后,斯蒂芬妮如愿以偿,被蒙大拿大学录取,并获得奖学金。她的博客也引起很多人的关注,在一些作家志愿者的帮助下,她的作品陆续在《纽约时报》等大报上发表,最后结集成为一本畅销书。
生活中,由于种种原因导致工作生活不顺心的情况时有发生,人生的逆袭不可能一蹴而就,而是咬紧牙关忍辱负重后的水到渠成。
|